樟子松的种植技术要点

发布日期:2022-06-24  浏览次数:353

1.造林地选择 樟子松是沙地造林的重要树种,在丘间低地,沙丘上均可以生长,但以湿润沙地为好。在山地石砾质土、粗骨土、黄土、阳坡中上部以及其他土壤瘠薄的地段上均可栽植,尤其在排水良好,湿润肥沃的土壤上栽培生长最好。水湿地、低洼积水地、含盐量大于0.12%的土壤不宜营造樟子松林。 2.造林密度 沙地为1250~2500株/hm2,15年后密度应保持在750~900株/hm2,一般片状造林宜稀,带状造林可适当密植。山地以1650株/hm2~3300株/hm2为宜。 3.混交 樟子松山地造林可与落叶松、山杏带状混交,与宁条、沙棘进行行间或株间混交;在沙地可与榆树带状或不规则混交;与灌木行间、带状或不规则混交;樟子松还可以与阔叶乔木、灌木进行综合混交,形成针阔、乔灌结合的混交林或林带。4.整地 固定沙地可提前整地(50×30cm),风蚀沙地可随挖随栽植;在山地,如果植被好,土壤湿润肥沃的地方采用穴状整地(40×25cm),如在石质山地或干旱阳坡,为蓄水保墒多采用鱼鳞坑、水平沟等整地方法。整地时间春、夏、秋季均科,但以夏季为最好。 5.种植 樟子松种植一般采用穴植法。但有些地区采用缝植法效果好,湿土不离坑,保墒,减少挖土和回填工序,栽植效率高。近年来,樟子松座水、覆膜抗旱造林技术的采用,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。樟子松苗木根系纤细,易于风干,根系断伤后不易形成新根,即使土壤中水分充足,栽植后仍不易成活,这是不前生产上许多地区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因此保护好苗木根系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。 苗木大小的选择影响造林成活。经过长期实践证明,用3~4年生移植苗造林效果最好。个别地方也有用2年生苗造林。近年来樟子松容器苗大量使用,通常3~4年容器苗雨季造林。 6.幼林抚育 抚育年限般为3年,各年抚育次数为2、2、1。山地造林可结合松土、除草进行培土;沙地造林后期,可割大草留草带,以防冬春起沙。在风沙干旱地区,造林当年及第二年结冻前应给幼苗培土,以防生理干旱及动物危害。第二年春,山桃花或山杏开花时进行撤土,必须做到适时撤土,撤土要仔细,将土撤净,防止损伤顶芽。在林下和非目的树种繁茂的造林地,造林5~6年后,要进行透光伐,一次性伐除全部灌丛和非目的树种。沙地栽植的樟子松15年后应间伐利用,以降低林分密度。 7.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造林技术 关键在于如何保护幼树免受沙埋、沙割及风蚀的危害。必须先用生物沙障或机械沙障用以固沙,当地面流沙基本停止,才能进行造林。通常选用沙柳、黄柳等灌木,间隔20~30m栽植一带灌木,带的走向与主风向垂直,灌木常采用插条造林。还可用小叶锦鸡儿、杨柴等灌木,采用网状或条状直播造林,经沙丘固定后再栽樟子松。此外,借助于铺草或插草墙等机械沙障进行造林。沙地栽樟子松用小坑靠壁栽植法及窄缝栽植法,要强调深栽。